于洪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份對于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可見,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毫不動搖地擴大開放,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始終都是密切關聯、相互協調、高度統一的。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堅持與世界同行和時代同步的偉大征程上,在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改變、世界格局深刻調整、中國與外部世界雙向互動愈加廣泛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努力做好進一步擴大和優化對外開放這篇大文章,必須始終堅持政治、經濟、人文三大領域對外開放的有機統一。
擴大和深化政治領域對外開放,促進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推動人類文明互學互鑒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求我們,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包括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也包括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實現這些任務和目標,必須在政治上加強同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對話協商。簡而言之,就是要不斷加大和深化政治領域的對外開放。所謂政治領域的對外開放,就是持續拓展中外高層交往的機遇和渠道,積極打造符合中國自身需要的對話平臺,努力發揮元首外交的特殊引領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視政黨、政府、議會對外交往的協調與配合,注重形式與內容、動機與效果、內外影響力的有機統一。必須把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當作始終不渝的核心任務,讓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為人類社會作貢獻的不變初心,為天下共知;讓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既惠及本國也惠及世界成為國際共識。
不斷擴大和深化政治領域的對外開放,就是要在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主動借鑒人類社會在政治領域積累的所有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向世界展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變革求新的先進屬性和開明開放、銳意進取、合作包容的時代特征,破除西方敵對勢力制造的關于中國封閉、倒退、僵化等污蔑不實之詞;就是要讓“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以自身變化影響世界,世界因深刻改變而影響中國”成為當代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主旋律,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不同形態互學互鑒,進入共同發展持久和平的動力源泉。
擴大和深化經濟領域對外開放,提高對外合作水平,引領全球治理與治理體系改革
當今世界正處于力量對比和戰略格局深刻變革、不同發展理念與模式博弈加劇的動蕩期,但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方面仍相互依存,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仍彼此借助。經濟全球化雖遭遇許多挫折,但沒有也不可能完全停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若要切切實實實地實現這“兩高”,必須矢志不移地建設開放型的中國經濟。因此,《決定》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當前,我國是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連續多年位居第一的貨物貿易大國,同時還是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存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已取得顯著成就并且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條件下,我們要繼續完善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打造高水平對外合作的運行機制。
第一,必須主動對接更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大幅度提升對外經貿活動的檔次與水平。譬如,加速推進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協定,推動歐盟盡快啟動中歐雙向投資協定批準程序,引導已經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發揮更大作用,等等。
第二,必須進一步擴大自主開放。譬如,堅持辦好高質量的上海世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北京)服貿會、夏季達沃斯論壇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商品推介會和貿易洽談會;主動而有序地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度,尤其要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單邊開放度;堅持不懈地為外資進入我國、外企在華運行創造良好環境;等等。
第三,必須大力推進和提升中國與國外合作伙伴的自貿區建設。譬如,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邁上新臺階,推動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新加坡、中國與巴基斯坦等國自貿區升級提質,積極探索建立中國與俄羅斯、中國與中亞以及上合組織自貿區的可行性,等等。
第四,必須持續推進面向全球的國內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建設。譬如,進一步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大開放格局;加速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全方位多層次合作,讓香港、澳門在我國經濟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更大的獨特作用;持續拓展祖國大陸與臺灣的經濟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等等。
第五,必須建立健全合乎國際規則的國內機制和體制。譬如,在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創新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時,建立和完善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等等。
在努力做好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自主性開放的同時,要積極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持反對國際經貿領域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保守主義;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治理體系改革,通過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遏制并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斷鏈”“脫鉤”行為,粉碎它們在經濟上遏制和圍堵中國的“小院高墻”圖謀;要通過完善和改進“一帶一路”共建機制,開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新局面,將綠色之路、數字之路、創新之路、科技之路、廉政之路、健康之路等新理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使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同時為全球經濟進步、全球經濟治理注入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擴大并深化人文領域對外開放,提高對外傳播水平,塑造可親可敬的國家形象
中華民族是擁有5000余年悠久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占有特殊地位的偉大民族。中國共產黨是以先進理論體系即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為本國人民謀福祉又為人類進步作貢獻的偉大政黨。當代中國的道路選擇、制度設計、社會治理與成功經驗,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新貢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新選擇。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應在當今世界享有不可詆毀的聲譽和威望,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擁有不容置疑的作用和影響。但是,國際關系的發展演變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后,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全面復興的偉大目標、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中心,試圖在國際事務中維持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不斷加速、國際影響持續上升深感恐懼。貶低中華文明、抹黑中國共產黨、詆毀中國社會制度的惡意宣傳花樣翻新,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在當前國際關系日益復雜和緊張的大背景下,如何對外傳播中國聲音,如何對外塑造中國形象,事關當代中國的軟實力建設,事關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積極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努力創新中國敘事方式,全面沖破西方話語霸權,在國際上塑造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制度開放開明、包容合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形象,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對此,《決定》指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問題。2013年12月,他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即已指示全黨:“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民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我們:“對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言論,要及時予以揭露和駁斥。做這項工作,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讓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不斷樹立和閃亮起來。”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面對目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的復雜形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對外傳播的重要精神,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對外傳播工作,不斷提高對外傳播質量,改善中國國際形象和處境,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目標。我們要全面總結經驗、認真查找不足,努力補齊人文交流中的短板。要繼續發掘國內外兩種資源,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化技術和手段,引導好、發揮好、保護好高校、媒體、智庫、文化藝術團體、各類民間組織開展對外人文交流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使人文交流領域的對外開放與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使人文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形式更加多樣,手段更加靈活,內涵更加豐富,效果更加顯著,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體布局,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進程。
來源:《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名家談》(作者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