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作為百年大黨,承擔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歷史重任。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必須回答和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一百多年來,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文化觀。系統梳理和考察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發展弘揚的理論和實踐,總結歷史經驗,對于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
縱覽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百余年奮斗史,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關注并注重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始終面臨著科學處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觀在時代發展、社會矛盾的科學處理中不斷發展完善,也正是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以理論創新與實踐互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事業不斷向前。科學梳理與把握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歷程,對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熔鑄于黨領導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新時代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更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力量。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
立場態度決定行動。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自然會影響其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實踐活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因對社會現實的認知、社會矛盾的變化以及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展現出階段性的特征。從總體脈絡上看,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現實出發,緊密結合這一時期不同階段的具體實際情況,因時而化、與時俱進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中國共產黨建立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短暫而又重要的28年里,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國民大革命對軍閥的反抗、國共十年內戰以及殘酷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黨領導人民追求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而要完成革命任務的關鍵是思想的變化和理論的指導。這些思想理論既體現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守,又彰顯著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智慧。從具體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來看,可以大體分為3個典型時期,即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十年內戰時期、延安時期。黨在每個時期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與觀點有所不同,從而反映到革命的實踐活動中,勾畫出這一時期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生動畫面。
1.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1921年—1927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期,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中、在追尋救國救民道路中逐步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然而,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還沒有那么深刻,主要是引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人們從傳統的舊文化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與批判。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持有否定態度的,更多的是對墨家思想的認同,同時他們轉向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初步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但是這種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并不系統,對傳統文化還沒有形成科學完整的認識。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確立了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并將其作為與各種錯誤思潮斗爭的工具,尤為注重用唯物史觀來分析中華傳統文化。比如,陳獨秀和瞿秋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就十分注重通過唯物史觀來分析中華傳統文化,用唯物史觀去看待軍閥割據時代的經濟政治問題,也同樣將此方法論運用到思想文化路線上。相比較之前,從整體上看,此階段共產黨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不是形而上學的,而是堅持唯物史觀下的文化觀。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時期的反動文化流派進行了批判。從黨成立到大革命失敗,以梁啟超、梁漱溟和章士釗等人為主要代表的“東方文化派”,以胡適、胡先骕等人為代表的“整理國故”和“學衡派”等復古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因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當時喧囂一時。共產黨人以唯物史觀為思想武器,對復古主義進行猛烈批判,同時,共產黨人將目光投入到現階段的社會狀況。在革命階段,黨的目標和任務都是為完成革命任務而制定并實行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再把傳統文化拘泥于人們的文化生活之中,而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再認識傳統文化,在他們看來,意識形態的斗爭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的,他們注重傳統文化的階級性,比如李大釗在介紹完唯物史觀后說:“與他的唯物史觀很有密切關系的,那還有階級競爭說。”由此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了為階級斗爭服務,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性質。這也是國內革命形勢的要求,早期的共產黨人認為要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解決舊的傳統文化這一問題。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共產黨人繼續注重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尤為注重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說:“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了這種手段,撲滅了他。”從這一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這就是不應一味否定,而是要看到傳統文化在引導民眾接受馬克思主義方面的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因為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當時反封建的革命形勢,對傳統文化主要是持激烈批判和否定的態度。然而,早期共產黨人大多數是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熏陶的,深知傳統文化中有著積極的因素,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與民族的精華。因而,早期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在區分其糟粕與精華基礎上的辯證否定。“但從總體來講,對傳統文化在思想上進行堅決批判、摒除封建思想對民眾精神上的禁錮成為早期共產黨人傳統文化觀的主體。”
2. 十年內戰時期(1927年—1937年)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在發動軍事“圍剿”的同時,還發動了對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圍剿”。蔣介石不斷放大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倡導“忠君”思想等,提出以恢復封建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新生活運動”,并竭力恢復和宣揚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腐朽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企圖利用傳統文化來鞏固專制統治,達到使中國共產黨滅亡的目的。中國共產黨針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落后封建文化的逆社會潮流之傳播,在反“圍剿”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戰略布局和思想文化工作。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逐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一,在蘇區積極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發揮農民作用,并加強政權建設、開展土地革命,弘揚“重民思想”,滿足人民對于“大同”的追求,以農民能接受的傳統話語凝聚民眾,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其二,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軍事文化,并將其運用到軍事斗爭中,對傳統兵法進行批判性借鑒;其三,注重運用唯物辯證法,并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思想進行挖掘;其四,在長征途中,很好地傳承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品質,并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信仰結合起來,領導紅軍鑄就了長征精神,進一步傳承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還積極應對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所推行的大日本帝國文化的侵入,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對待傳統文化,與日本有違天道的行為作斗爭。這一時期共產黨人積極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元素,以堅強的意志品質與革命斗爭應對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共產黨人在獨立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開始注重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思索用好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并且,中國共產黨初步開始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嘗試,開始逐步轉變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主動探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注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這為延安時期共產黨人批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做好了前期準備。
3. 延安時期(1935年—1948年)
延安時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陜北的13年,具體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今吳起縣),“落戶”陜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在陜北吳堡縣東渡黃河,迎接革命勝利的曙光這近13年時間。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逐漸成熟,也更加趨于理性,強調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愈發得到重視與傳承。
延安時期,共產黨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與發展逐步成熟、更加積極主動、更為理性科學。1937年,毛澤東完成《實踐論》與《矛盾論》,彰顯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態度。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向全黨倡議:“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來創造作品時的借鑒。”1943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明確主張:“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強調指出:“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以上這些,集中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
總的來說,黨在這一時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是辯證地分析、批判地接受。這種理性認識和批判性傳承弘揚的態度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對于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的確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共產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轉折點,深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注入了力量、提供了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