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上的新覺醒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講,“兩個結合”是我們黨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文化自信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過程,是思想上的革故鼎新、文化上的返本開新。“第一個結合”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把我們從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等都當屬此列;“第二個結合”則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把我們從文化虛無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有力回應和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守正創新、自信自強,堪稱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覺醒。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如果將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作為“第一個結合”產生的標志,那么到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第二個結合",已然歷經了80多年。雖然“第一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的“中國具體實際”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前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也體現著“第二個結合”的要求,但是一直沒有明確地、系統地并列提出。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反映了我們黨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文明發展有了更為深刻和理性的認知,標志著全黨全社會在思想文化上新的覺悟、新的覺醒。
——“第二個結合”極大解除了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思想干擾,讓我們在堅持文化主體性中闊步走向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這是近代以來一直縈繞在國人心中的大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許多不同看法。五四時期,學術界、思想界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在民族走向復興、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從近代以后巨大的文化落差中走出來,以更為理性客觀的態度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重新審視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關系。
從“第二個結合”的視角來看,傳統與現代并非簡單的對立或斷裂關系,而是有著更為復雜的內在聯系。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確有很大不同,許多時候確實需要超越傳統,否則就談不上發展進步。但現代對于傳統的超越是繼承基礎上的揚棄,而非砸爛顛覆式的重建,現代社會的很多重要元素都是從傳統中演化而來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文明的飛躍必須經由傳統的蘇醒,“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第二個結合”否定了將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截然割裂的片面立場,貫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
——“第二個結合”有力破除了對西方文明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迷信,為人類發展進步開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在后發國家的現代轉型中,“現代化=西方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作顛撲不破的真理。從文化文明的視角看,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戊戌變法的“托古改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的“德先生”“賽先生”,都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認知,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反叛傳統、學習西方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明,西方現代文明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帶來了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人與人距離的疏遠,以及人內心世界的失落等嚴重問題。
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糾治之道時,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國和中華文化。20世紀70年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學者池田大作針對東西方文化以及人類未來討論了近兩年,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的未來在于東方的中國,中華文化會引領全球。經由“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正確指引,又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身心、人我、群己、家國、天人等重大問題的深沉思考,讓變亂交織的世界、踟躕前行的人類文明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昭示了一條更為合理、更為人文、更為光明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
由此可見,“第二個結合”極大拓寬了我們的歷史文化視野,為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提供了一把“金鑰匙”,讓我們對何以中國、何為中國特色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大大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來源:《強信心 促發展——理論熱點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