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同時,改革開放在各個發展階段又有各個發展階段要解決的問題及其要實現的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換句話說,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也只有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來推進。
增強自覺性,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歷史的車輪,已經快速駛入2024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兩個關鍵詞,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的時代強音,在中華大地落地有聲。相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詞“全面深化改革”及其治理現代化的總目標,現在又突出了“進一步”的新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中心任務。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已經提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3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說:“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4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2024年7月在北京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中央政治局會議后,習近平總書記5月22日至24日來到山東考察。他強調,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就是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了引人注目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他在座談會上強調:“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
這一系列重大信息,讓人們感受到一場歷史性的大事件、大變革即將在中華大地發生。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每屆三中全會都是決策改革、部署改革的重要會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的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為什么此時此刻要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問題呢?
中央政治局在作出這一歷史性決策的時候,深刻指出: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這“六個必然要求”,既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黨的十九大以來重大戰略決策一脈相承,又反映了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性要求。
既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必然要求”,而不是主觀設定的,我們就要遵循這一“必然要求”,自覺地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應該講,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依然十分嚴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提振信心、團結奮斗,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自覺性。這種自覺性,既是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新時代最大的政治來對待的自覺性,也是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來對待的自覺性,更是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兩件大事有機統一起來、攻堅克難的自覺性,從思想到行動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增強創新性,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我們知道,中國式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而其首要任務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此,就要增強創新性,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我們高興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候,破除發展問題上的陳舊觀念,著眼于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來思考和布局中國式現代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抓住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生產力發展最新動向,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2023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在2024年1月31日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他進一步提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他深刻地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與此同時,他強調:“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提出的一個重大的原創性理論觀點。
毫無疑問,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我們要懂得,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靠科技創新及其催生的產業創新,以及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還要靠改革,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一切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并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的體制機制。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是因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還包括我國一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巨大;我們有的領導干部認識不到位,實際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難又習慣性地回到追求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老路上,有的領導干部觀念陳舊,名曰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際上“新瓶裝陳酒”,有的領導干部能力不足,面對國內外新環境新挑戰,不知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等等。
因此,我們要解決這些思想認識和能力上的、關鍵核心技術上的、體制機制上的問題,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學習和掌握新質生產力理論;二要進一步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推進科技創新以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解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三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體制機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思想觀念更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經濟體系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和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等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把“創新”這一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改革”這一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動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推進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
由此可見,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來說,創新是動力,改革也是動力。這“兩大動力系統”不僅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而且“創新”在某種意義上也有“改革”的特點,“改革”同樣具有“創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增強創新性,才能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增強系統性,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一個系統工程,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時,必須恪守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堅持的系統思維,增強改革發展的系統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統籌協調改革、發展、治理3個方面工作。自從黨中央提出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們就在思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兩件事的內在聯系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他用“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和“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樣兩句話闡述了兩者的關聯性。這就告訴我們,“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統籌協調改革、發展、治理3個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統籌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是“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的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不分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因突出重點而顧此失彼、影響全局。尤其是,我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又要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同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我們要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同樣既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又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一切,都要按照“五位一體”原則統籌協調,并從制度和法律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再次,要統籌協調穩與進、立與破的辯證關系。改革,不可避免會涉及體制機制的評估取舍,涉及體制機制背后復雜的利益關系,做好改革這篇大文章不僅要解放思想、精心謀劃,還要審時度勢、因地制宜,正確處理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尤其是,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還很大,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必須認真面對。因此,黨中央一再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在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時要把握好時度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要統籌協調中央各個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我們在“兩個大局”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既要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地方的積極性,又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全國一盤棋”。尤其是,我們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多措并舉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既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又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部門各地方都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我們還要持續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債務高風險省份和市縣既真正壓降債務又能穩定發展。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不僅在本領域本地區統籌協調各方面改革和現代化舉措,還要服從大局和全局需要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地方改革發展重大舉措,并且從制度上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進。
總之,我們既對前途充滿信心,又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十分清醒,一定能夠以更大魄力和務實行動,譜寫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輝煌。
來源:《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名家談》(作者系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