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黨基本延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倡導在批判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為推進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轉型提供了精神源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汲取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重點發展人民的文學、藝術、戲曲、電影等文化事業,調動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黨充分利用中國歷史上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效促進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合,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適應性。這一時期,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體上可以分為社會主義過渡與改造、社會主義探索和“文化大革命”3個階段。
一 社會主義過渡與改造時期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文化工作恢復與鞏固并行,破舊立新并舉。黨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前三年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文化領域按照《共同綱領》所規定的文化方針對待傳統文化。黨在鞏固和發展解放區文化的同時,接受并改造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文化機構,批判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1953年,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與此同時,文藝界也對私營文化事業和團體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同時,黨和國家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提倡用科學態度研究傳統文化,發掘、利用、改革、發展民間原有的各種藝術和文化娛樂形式,如舊戲曲、文學、武術等。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的具體實踐和經驗有以下方面。
第一,加強了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后,黨開啟了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執政的新局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建立明確的領導核心。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前,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暫時代管文化事業。1949年10月,全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選出中央人民政府,下設了文化部專門分管文化工作。文化部門內部也設立黨的組織,“使黨組真正成為貫徹執行中央關于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的領導核心”,克服了“過去黨組的個別組員對文化部全盤工作及黨組工作不關心,以致放松或放棄集體領導的自由主義傾向”,有力推動了各地在黨中央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下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與此同時,中宣部成立文學藝術處、戲曲改進局、電影處,共同作為指導文藝工作的組織和機關單位,加強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強調在對待傳統文藝方面,未經文化部批準禁演前,任何機關團體不得隨意禁止其演出。文化部門定期向黨委和上級請示報告,加強監督,定期討論政府文化部門和文藝團體的工作。這些部門定期組織選派專業干部與藝人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地方,各大行政區、省、市黨委宣傳部,由部長或指定一位副部長親自負責領導文藝創作,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確保貫徹中央關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除此之外,在文藝界還成立了由黨領導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統一規劃文藝工作和發展方向,積極引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第二,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文藝團體。公有制經濟體制下的文藝團體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提供組織保證。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各級文化部門著手成立社會主義性質的文藝組織,如文化宮、文化館、文化站、國營戲曲劇團、話劇團、歌劇團、雜技團等,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公益文化宣傳和弘揚的主要內容。這些部門和團體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和擔當,并定期組織文藝工作者赴工廠、農村、部隊巡回演出新作品。這切實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打破了不同社會群體在文化領域的隔閡,減少了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文化待遇差異。有的地方還成立了一些公益性的業余訓練班,有計劃地發掘和培育農村、工人群體中的傳統文藝人才,在此過程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繼承。
另外,改造民間和私營文化事業。“民間和私營文化事業、企業,是我們國家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天國家整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52年12月,文化部印發《關于整頓和加強全國劇團工作的指示》,提出改造舊劇團,引導私營劇團國有化。一些地方開始了舊劇團改造的試點,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1956年7月,文化部黨組再次向中央作了《關于加強民間和私營文化事業、企業領導管理和社會主義改造的請示報告》,要求“各地文化部門必須在省、市黨委和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下,根據中央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指示的原則精神,結合文化事業的發展的長遠規劃,針對各行各業的具體特點,分別情況,加強政治領導和行政管理,積極地穩步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他們的藝術和業務水平,改善他們的藝術活動和服務態度,維持各項事業、企業的經營積極性和從業人員的生活,使他們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由此,文化界開始社會主義改造,一些舊劇團和私營文化事業逐漸國有化、公有化。民間和私營文化團體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和國家在制定和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也將文化作為重要建設內容之一,推進文化改造向著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推動了文藝工作創新和改造,對民間原有的各種藝術和文化娛樂形式進行廣泛且正確的發掘、利用、改革。
第三,在批判中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在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基礎上,黨領導文藝界創新了許多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重申了在延安整風時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立場,采取既要批判、繼承,又要革新、創造的態度,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學說的精髓。批判、繼承、革新、創造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剔除封建性、荒誕的糟粕,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科學性、時代性。1949年7月,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召開,作出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批判地接受與發展。文代會上,郭沫若作《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的報告,“總結了‘五四’以來的新文藝運動,全面深刻地闡述了毛主席的文藝思想、路線……號召‘必須經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去和人民大眾結合’,去‘完成我們這一代的文學藝術知識分子的歷史任務……做出為人民所歡迎并能教育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在此基礎上,黨提出要加強對舊劇本的整理和修改。各大行政區、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協同文藝團體大力組織文藝作家與戲曲藝人合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當地流行的舊有劇本的整理和修改工作,并提出“在修改舊有劇本時,必須防止對于藝術遺產的粗暴態度”。這些部門對發展大眾文藝,改造舊的形式和內容,培養和獎勵新的文藝工作者作出極大的貢獻,推動文藝工作能夠為廣大人民服務。
黨針對戲曲工作提出“三改”政策。1951年5月,周恩來簽發《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中國戲曲種類極為豐富,“但這種遺產中許多部分曾被封建統治者用作麻醉毒害人民的工具,因此必須分別好壞加以取舍,并在新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發展,才能符合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針對其中的不良內容和不良表演方法進行必要的和適當的修改,即進行“改戲、改人、改制”:“改人”強調戲曲改革必須依靠藝人,改造舊社會過來的藝人,使他們成為人民群眾熱愛的藝術家和演員,在藝術展現和表演技術上達到新的高度;“改制”主要是改進劇團內部的管理制度。之后,戲曲教育和理論研究得到充分重視,保障和推動了戲曲創作實踐的發展,推進以新編歷史劇的形式演繹經典,展現人民生活新訴求。過渡時期總路線是照耀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燈塔,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建設高潮。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毛澤東從政治、經濟與文化辯證關系視角,科學分析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大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第四,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進而發展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工作方向的新方針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新中國成立后的文藝工作方針沿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正確方向前進,即文藝工作者為工農商學兵服務,為大眾服務,做好文化普及的工作,促進傳統文化向大眾化、普及化轉向。1942年10月,毛澤東為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題詞“推陳出新”,成為解放區改革傳統戲曲的方針。1951年4月,毛澤東在給新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中,又把“百花齊放”與“推陳出新”并提,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戲曲改革方針,指導全國傳統戲劇改革,并推而廣之,成為中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改革一切傳統文化藝術的根本方針,推進了優秀傳統文化更適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發展的新方向??梢哉f,在“雙百”方針指導下,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向是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積極地整理和挖掘。
1956年文藝領域工作方針由“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轉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又重申了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中共中央遂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確定為黨的科學和文化工作的方針。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宣布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的方針是“百花齊放”,對科學工作的主張是“百家爭鳴”。1956年5月26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知識界會議上,陸定一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話,對中央這一方針作了全面的闡述,指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提出黨對我國文化遺產采取的方針是:“要細心地選擇、保護和發展它的一切有益成分,同時要老老實實地批判它的錯誤和缺點”,要求文藝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要“去學習,細心選擇、保護和發展它們的有益成分,使之成為科學的東西”。這篇講話體現了黨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1954年1月,文化部黨組向中央作報告提出今后戲曲工作改進意見,指出要在“雙百”方針引領下努力發展各類舞臺劇本,改進表演藝術。一方面改編和創作戲曲劇本,用新觀點表現歷史題材,同時運用適宜于表現現代生活的某些戲曲形式表現現代題材??梢姡h和政府十分重視我國流傳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積極團結文藝工作隊伍,尊重舊社會過來的藝人,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并積極動員他們參加文藝改革,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藝。
第五,對文字的傳承和變革。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由于一些漢字難認難寫難記,使我國普通教育在文字教學方面耗費了大量時間,妨礙了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為改變文化落后狀態,掃除文盲,提高工農文化素養,黨和政府采取積極慎重的步驟,大力推進文字改革,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文字改革主要進行了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項工作。1951年12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成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事文字改革工作。中共中央的方針是: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實現拼音之前必須簡化漢字。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頒發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提出文字改革和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化的普通話,選定群眾已經通行的簡字逐步分批實施。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并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方案簡化漢字230個,同時廢除1055個異體字,另公布試用簡化漢字285個和簡化偏旁54個,在征求意見作修改后再正式分批推行。1956年1月,為了推廣普通話和輔助掃盲教育中的漢字注音,中共中央制定了《關于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制定了采用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稘h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由文改會加以整理,共計簡化漢字517個,簡化偏旁54個。推行辦法擬從1956年1月起每四個月推行一批。依此分批推行到1957年夏季可在書報上全部推行。經過這次簡化以后,在日常應用的6000多個漢字中,已有1700多字得到簡化。文改會準備繼續整理異體字,并擬定《通用漢字表》,以進一步減少漢字字數。同時會同文化部研究刻制漢字標準銅模,使我國鉛字字體逐步做到有統一的規格,并提高印刷質量,以推廣報刊公文的橫排橫寫。1956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規定從1956年秋季起,除民族地區外,在全國小學和中等學校的語文課內一律開始教學普通話,軍隊中的語文課、青年團的各支部和工會各地組織、各地廣播電臺、編輯、服務、外翻人員等都開始推廣普通話。漢字簡化、漢字拼音、普通話的推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了重要傳播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