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曲折發展
文藝界對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映射到史學界、文藝界、哲學界,進而擴大到政治領域,形成思想文化領域廣泛的、大規模的政治批判運動。1966年至1976年十年期間,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正常秩序被打亂。中國共產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方針受"左"傾影響,出現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錯誤,很多文物古跡、經典書籍遭到紅衛兵的破壞。值得慶幸的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保護下,一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幸運地存續。
1.“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主要體現在文物考古的保護和中醫藥的傳承上。
第一,開展了一些新的文物考古、發掘工作。1967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文物圖書的幾點意見》之后,破壞文物的現象基本得到制止。在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直接關懷下,一些重要的文物得到保護,并積極進行文物考古工作。其中突出的有:1968年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滿城縣發掘了中山王劉勝及其妻子竇綰的兩座古墓,出土2800多件隨葬品。內中有第一次發掘出來的兩套“金縷玉衣”和制作巧妙的“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1972年在長沙市馬王堆發掘了一座西漢早期墓葬。1973年對馬王堆第二、三號墓進行了發掘,獲得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出土的帛書,共有12萬多字,大部分是已失傳一兩千年的古籍。1974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西漢前期的兩座墓葬中,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1000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4000多枚。1975年7月10日,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一處總面積為1.26萬平方米規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試掘發現了216個武士俑,出土和未出土的武士俑約6000個,排列成一個完整的軍陣場面。其后,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對大同云岡石窟進行了修繕,舉辦了出土文物展覽,組織到十幾個國家展示出土文物,觀眾達600萬人次,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第二,在醫療衛生方面傳承中醫。中醫中藥是我國民族生存和發展積淀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我國人民幾千年在日常生活中與疾病作斗爭積累的豐富經驗,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半數以上的城市居民和幾乎全部鄉村居民靠中醫、中藥治病。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衛生系統組織城市醫務人員以巡回醫療隊(以下簡稱“醫療隊”)的形式支援農村衛生工作,這成為提高農村公共衛生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推進了傳統中醫藥的挖掘和傳承。1965年1月,衛生部黨組向中央提交的《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的報告》提出,衛生部正在重點抓兩項工作,其中一項“是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并提出“城市衛生人員到農村防病治病,開展巡回醫療,今后應該像干部參加勞動一樣,作為一種制度”。1965年6月,毛澤東和身邊醫務人員談話時說:“中國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農村,不為農村服務,還叫什么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六二六”指示發出后,衛生部于9月發出《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提出,“今后要做到經常保持三分之一的城市醫藥衛生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在農村”。在中央同意衛生部黨組的報告后,全國各地掀起了省、市、縣醫療機構衛生人員下農村送醫送藥的熱潮,大批城市醫務人員被下放。由于醫療條件的限制和農民收入較低,巡回醫療過程中,醫生們盡量使用價格低廉的中草藥為農民救治常見病、多發病。比如用馬齒莧、芥子泥等中草藥治療痢疾、小兒消化不良、哮喘等。醫務人員通過探索簡單低廉的中醫療法和民間的土偏方,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和應用,將中國的傳統醫學技術發揚光大,這也是城市醫務人員下鄉為民服務的意外收獲。
2.“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左”的偏差
從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開始,黨內“左”傾思想錯誤逐漸嚴重,對傳統文化展開了過激批判與否定,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嚴重后果。一方面,政治批判取代學術研究,并一度造成對待傳統文化的誤區。1958年3月,陳伯達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上作《厚今薄古,邊干邊學》的報告,批判“言必稱三代”、脫離實踐的學風,提出學術界不要總是面對古代、背對現代和將來等內容。毛澤東在1958年3月召開的成都會議上間接表揚了陳伯達的這篇講話,認為其具有“破竹之勢”。“厚今薄古”論的提出,是為了實現研究傳統文化為現實政治服務,但由于該命題的模糊性,導致在傳統文化領域出現了對歷史文化遺產問題采取粗暴態度、“一片打倒聲”、“歷史幾乎成為黑漆一團”的現象。另一方面,到了20世紀60年代,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重新提出“階級斗爭為綱”,“左”的思想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在文藝界展開了批判,對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觀點展開批判。1963年12月,毛澤東就文藝工作作出兩個重要批示,影響了文藝工作發展方向,對文藝界提出尖銳的批評,給文藝界造成極大的震動。文藝界的整風和批判主要體現在戲劇界,展開對昆曲《李慧娘》、京劇《謝瑤環》等戲劇、電影的批判,嚴重破壞了“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使得一些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文學著作受到了批判,影響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左”的錯誤在意識形態和文藝界一直持續,是“文化大革命”在文藝界的最初表現。
戲曲領域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判的重要領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提出的“兩條腿走路”與“三并舉”的正確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沒有得到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一些領域出現了不適當地批判戲曲界的代表人物和部分作品的現象,給戲曲隊伍和戲曲工作造成了消極影響。這十年對戲曲界的摧毀是非常嚴重的,許多劇團被解散,從業人員受迫害,許多作品遭到錯誤否定。由此,傳統戲曲的傳承步入艱難的境地。
紅衛兵有組織地對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從1966年6月起,紅衛兵喊出“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提出要打破一切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破四舊”運動在全國迅速蔓延開來,許多古書文籍、珍貴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甚至發展到打人、抄家、亂砸亂燒。紅衛兵等搗毀了許多具有高度建筑藝術價值的宮殿、寺院、亭閣和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牌坊,砸爛了無數精美的神像、佛雕,焚燒了價值連城的古籍、經典、檔案材料。傳統的節日也受到限制,比如禁止人們吃月餅、賽龍舟慶祝節日。在“破四舊”運動中,批判和惡意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文章《孔丘其人》曲解孔子的一生。在這篇文章中,“孔丘被描繪成‘甚至在他七十一歲重病在床的時候,聽說齊國新興地主階級殺了奴隸主頭子齊簡公,奪取了政權,還拼命掙扎著爬起來,搖搖晃晃地去朝見魯君,再三請求討伐’”。1966年年底,紅衛兵到曲阜“討孔”,焚毀、砸爛古典書畫、對聯、文物等6638冊,一次焚毀和當廢紙處理的珍貴資料達1萬余斤,計10萬多冊,孔林中的1000多塊石碑被推倒。在這場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遭到極大破壞。
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實行了全盤否定,對傳統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四人幫”通過曲解《呂氏春秋》等史學著作開展影射以周恩來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打倒當代孔老二”“打倒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等直指周恩來的標語,掀起了新的儒法斗爭史,將儒法斗爭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批林批孔”運動的全面開展中,把孔孟之道作為陰謀篡黨奪權、復辟資本主義的反動思想武器進行批判。
直到1975年鄧小平復出后,他領導中央對文藝工作進行調整。鄧小平力促文藝調整,提出文藝要搞百花齊放,不要一花獨放。鄧小平組織人調查文藝界狀況,向毛澤東轉呈文藝、教育界人士反映情況的材料。經中央政治局批準,一批被禁播的電影、戲曲陸續開禁。1978年4月,文化部決定恢復所屬藝術團體的建制和名稱,之后文化部為大批受迫害的文藝工作者平反,文藝工作才恢復正常,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才從全盤否定逐漸轉變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加以弘揚和繼承。 |